圖片故事

Copy of 吳荻舟在舒城

   這是吳荻舟現存最早的一張照片,1938年4月攝於安徽舒城,時年31歲,他在南京中央軍人監獄坐牢7年,剛剛出獄,急不及待投入抗戰,正帶領上海文化界內地服務團在舒城開展抗日宣傳工作。照片的背後寫著:“寄給母親”。當時距離1927年他離開家鄉福建龍岩到上海上大學,已逾10年。20歲與父親一别,再也沒有重逢。不過值得欣慰的是,1938年他在雲夢和張佩華結婚,得到母親的見證與祝福。

吳荻舟年表WU DI ZHOU Timeline

1907年5月5日 出生於福建龍岩大池鄉秀東村,原名吳麒麟,又名吳彩書;

1913年(6歲)在族辦私塾啟蒙;

1915年(8歲)轉入龍岩縣城新羅小學就讀,參加抵制日貨、抗議袁世凱與日本簽署「21條」;

1919年(12歲)北京爆發五四運動,和學校師生上街遊行聲援;

1921年(14歲)考入福建省立第九中學;

1922年(15歲)高中需半工半讀,期間受鄧子恢(閩西共產黨組織和根據地的創建人)等人啟蒙,

1925年(18歲)創辦油印刊物《苔蘚》宣傳反對封建迷信等;

1926年(19歲)輟學投身北伐宣傳活動;

1927年(20歲)在龍岩積山小學短期任教;

1928年(21歲)考入上海藝術大學學西洋文學史,開始文學創作,筆名“秋楓”;

1930年(23歲)1月參加中國共產黨,投身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同年4月27日被捕,囚於國民黨南京中央監獄近8年,期間自學數門外語;

1937年(30歲)西安事變國共合作提前獲釋,做過校對「胡適文存」的工作,改名“吳荻舟”,寓意為“蘆葦蕩中的小船”,寫過抗戰電影文學劇本《路》。參與組建「上海文化界內地服務團」,捐出“從國際法看中日戰爭”論文稿費作為部份活動經費,率團赴江、浙、皖宣傳抗日。在安徽舒城邂逅張佩華;

1938年(31歲)與張佩華結婚。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抗敵宣傳隊第一隊」(後易名為「抗敵演劇宣傳第七隊」,是在國統區巡迴宣傳演出、領國民黨軍餉但由共產黨周恩來領導的文藝宣傳隊)隊長,在兩湖兩廣宣傳抗日,期間並寫150萬字文稿包括「世界文藝思潮史話」、抗戰雜文、木偶劇「詩人與國王」等;

1946年(39歲)國共爆發內戰,撤退到香港,組建「中國歌舞劇藝社」任社長,後轉赴新加坡,宣傳反對內戰、建設新中國;

1948年(41歲)回香港,任職華商報讀者版並做對外聯絡、交通等工作;

1951年(44歲)任職招商局顧問等,中共香港工作小組成員之一;

1956年(49歲)香港文匯報社長,兼招商局顧問,中共香港工作委員會常委之一;

1961年(54歲)港澳工委常委兼廣東省委宣傳部四處處長(港澳工委後方辦事處主任);

1962年(55歲)赴京任職國務院外事辦公室港澳組副組長;

1967年(60歲)處理香港1967年暴動與“極左”意見不一,“靠邊站”,被戴上“叛徒”、“特務”、“國民黨反動別動隊”、“假黨員”和“走資派”五頂帽子,開始長達13年的政治審查。

1969年(62歲)下放寧夏平羅國務院系統幹校;

1978年(71歲)中共中央發出組通字8號文件『關於抗敵演劇隊的性質及其他幾個問題的通知』,帶著文件副本自費到昔日各隊隊友所在的杭州、南京、廣州等地,督促各省市為他(她)們平反;

1979年(72歲)平反:「歷史已審查清楚,無政治問題。」(但直到1988年找到瞭解他入黨事實的證明人才正式承認他是1930年入黨。)同年調任中國戲劇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兼研究室主任,撥亂反正,創刊《戲劇年鑒》、搶救民間戲曲資料等。同時協調編寫出版了《周總理和抗敵演劇隊》。

1982年(75歲)離休,繼續擔任「全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到各地培訓年輕作者、戲劇評論工作者,和年輕作者通信,為他們修改劇本,寫文章探討戲劇理論等。主持演劇隊隊史編寫工作,以書信往來或者座談會方式協調各種不同意見,幾易其稿,以致期間數度住院。

1989年(82歲)出版抗宣一隊-劇宣七隊隊史《南天藝華錄》。

1992年(85歲)心臟病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