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下的所有文章

中國近現代歷史 六十年代 蘆蕩小舟 第七章 四清運動 13陳總講話

荒蕪的河灘上有一口青石砌邊的井眼,寥寥幾株小樹,遠山下有幾棟泥土房子和電線桿子。

張佩華四清所去的邢臺太子井村

2017年是香港“六七 暴動”五十周年,一部頗富爭議的紀錄片 《消失的檔案》在香港和北美巡演,2018年牛津出版社出版程翔著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 — 解讀吳荻舟》一書,此前還有2013年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余汝信著 《香港,1967》一書、2013至2016年光波24的電子雜誌 《向左向右》 。以上電影、書籍和網絡傳媒從我們努力整理的家族史中引用了大量有關香港六七暴動的關鍵文獻。電影和書籍出版後,事件重新受到社會廣泛討論和關注,其中有些議論不免偏頗。吳荻舟家人希望妥善保存原始文件,通過這個網站,原汁原味陸續發表,供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人研究。

蘆蕩小舟

 第七章 四清運動

13陳總講話

         至此用12篇介紹了父親吳荻舟的四清經歷,朋友們讀了反應很熱烈。有在美國的學者正在研究四清運動,肯定資料的珍貴和及時;有發小直言:“從家史學歷史,好!”有老家在四川農村的朋友告訴我當時的情形:“四清時我已經14、5歲了,那時很天真無邪,但作為老百姓沒有多少感覺。幹活我是一把好手,不過那時主要時間在縣一中上學了,只有週末和寒暑假回家掙點工分。有稀飯吃,很少能吃上一頓乾飯和肉。”並評價我的父親“是個很善良、很有責任心的幹部,令人敬仰。”還有長期在體制內的朋友說:“他(指我父親)那時也陷入小人奸人包圍圈?我總以為那時是個別或少數,現在才成為圈”,還說:“老一代人,還有我們的大半生,思想是在黨的意識形態和政策方針中沉浸的,喜怒哀樂都在其中。我是15歲在大山裡伐木幾個月沒有外部資訊人煙時,第一次向自己發問,所有這些思想情感都是我自己的嗎?”

朋友們的回饋令我很感慨。無論大家是學術研究需要還是理解和反思父輩的心路歷程,甚或有人說“現在誰還對這些事感興趣”,對我都是鼓勵。瞭解那段歷史,瞭解各種想法,幫助我理解了現在。

父親的四清結束(1965年5月)半年之後,母親張佩華也赴邢臺四清。她留下一本日記,始於1965年11月11日,止於1967年4月21日。其中包括65年年終總結、四清、以及回京開始文化大革命等內容,彌足珍貴。 她1966年2月17日到邢臺四清,6月29日回京,寫了50餘篇四清工作筆記和45篇四清日記。

去邢臺前夕,1966年2月4日她記錄了聽傳達陳總(陳毅)講話精神。父親向她傳授了自己的四清經驗,提醒她注意這場運動情況十分複雜,告訴她一定要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做好群眾的發動工作(她在四清期間十分執著這兩點);陳毅的講話則給了她宏觀的國際大背景,“搞好中國革命就是支援世界革命”,反修防修、搞好社教(四清運動),意義重大,不由得她不緊張。

下面就是她記錄的陳毅講話精神。

  • 目前形勢特點

1.正經歷大動盪、大分化、大改組。腐朽力量瘋狂垂死掙扎,反動派在激烈分化。現為多事之

秋。左中右都在變化,將改組,各派力量都有大變化。

革命形勢好,廣大人民要革命,要深入,就是大好事。因為是發展,革命的運動變化,是個試金石。要革命一定流血,一定有反復,一定有失敗與成功。否則,太輕而易舉了。革命的發展,可以使一潭死水變活水,就怕是死水。解決矛盾的辦法,就要鬥爭。

形勢大好,是從戰略上說的,從戰術上說,就得重視,爭奪中有反復。

舊的秩序不破,新的秩序不能建立。

怕鬥爭,否認鬥爭,就不是唯物主義的。

有的地方,出現逆流,右派佔優勢。但逆流一過,大風暴就來了,這是大革命的序幕展開。逆流也不奇怪,看不到逆流,會產生盲目樂觀。看到逆流,也不要驚慌失措。逆流永遠不會擋住主流(世界革命)。有人認為逆流就是低潮,有人覺得我們該和談了,進聯合國了,與美蘇軟一點了。這是懼美、恐蘇的表現,這是對當前形勢信心不足。主張妥協,不要三個高舉了。有人主張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不主張支援世界革命。

目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中心是北京,我們要有信心,面臨當前情況,我們要冷靜的觀察,細緻的分析,認真的做好調研,對形勢分析,不要單從數字看,如元旦至今,四個國家政變,兩個與我斷了關係,這是逆流。但反美大風暴正在風起。美、修日子不好過,我們的日子好的很。

戴高樂第二次當選後,反美調子也較高,做出高姿態,以免被美拖下水,一起死亡;英國有三個前途:獨立、成為美一州、離美,加入歐洲共同市場,聯法、西德(但也有不少困難)。日子不好過,工黨正鬥爭中。日本,由美武裝,美要佐藤派兵去南越參戰,日本不肯,但做東北亞盟主則有興趣,走狗也不是容易指揮的。並且,目前日人民已遠非20年前的日本人民與軍隊。西德也被武裝了,對隨美反蘇統一德國,搞核武器,與美一致,是親美的。表現受美控制,馴服。以上一連串看出,帝與帝之間矛盾尖銳,控制反控制,不是運用自如的。說明帝國主義統治階級之間矛盾尖銳,無法調和,矛盾並將發展,趨向進一步分裂。

當前他們的矛盾焦點是美侵越戰爭問題。美花了大力,也不能解決。美國務卿拉斯克到處奔走,認為我國是他們全球戰略的主要障礙,所以要對付我們,這是幾十年來沒有過的事,說明中國才是真正革命的,而蘇修成了起“革命消防隊”的作用。

世界人民是嚮往中國的,世界風暴在興起。美要把戰爭加在我頭上,各國統治之間有矛盾,美也沒放棄“解放”東歐,與蘇仍有矛盾。

當前形勢是波浪式的前進,此起彼伏。美日子不好過。他的僕從國家三類:

1.美日子好過,僕從國家服從,搞點美元。

2.美日子不好過,僕從國家到處活動,幫助美國。

3.美不行了,僕從國家就要跳出離開,離美反美。

所以我對當前形勢要看得准,看到主流,不要只看現象,即美與資本主義國家關係。有矛盾,無法解決。美與蘇修關係,這是研究形勢的重點。

 

二)對美帝分析

1.美帝在越南一定要失敗,目前搞和談,實為擴大戰爭做準備(準備大致半年)。和談陰謀。

a.到處挑撥中越關係.

b.搞和談陰謀,蘇修幫忙。

c.美對我包圍

我才要立足於打字上。

 

2.美國內革命,推翻現政府,或人民憤怒的火燒死統治階級。

毛主席說美人民開始反對本國政府,意義深遠。也是美歷史上的第1次。

六件事是美歷史上沒有過的。

a.幾個人自焚抗議

b.飛機上撒傳單,這不是一二個人幹的

c.停電

d.黑人鬥爭——發展到武裝鬥爭

e.大罷工、大罷課席捲全國,人多、持久、面廣是歷史上沒有過的

f.出國軍人罷戰,國內人民要兒子丈夫

第一次大戰570億橫財,第二次,1170億。

  1. 美帝與其同盟者的矛盾,現在是“樹倒猢猻散”,面臨分裂。美共是修的,但真正革命者大有人在,說明美帝坐在火山上,有後顧之憂。

三)對蘇修的分析

1.土改不徹底

2.社會主義改造不徹底,沒抓政治,階級鬥爭。蘇當時用行政命令解決問題多,沒注意用解決思想的辦法。

3.出現帝國主義的顛覆,匈牙利事件在蘇出現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四)印尼

統戰20年,現在唱雙簧。大革命的序幕展開了,階級鬥爭的蓋子揭開了,武裝鬥爭在開展中。由於印尼事件發生的較突然,20年的和平環境,對印尼黨和人民來說的確是大轉彎。說明和平時期的黨轉化要有一個過程,是艱苦的。我們應該相信他們會勝利的。

對中間派的認識:他們在革命初期能起作用,但反動派一壓,和困難時就會動搖,甚至投降。

五)中間地帶問題

如柬、馬、坦等,對我表示友好。馬里除不願自力更生土改外,外交上接近我。他們對我們好,我們要多做工作。但他們是資本主義國家,做工作要心中有數。我們不能降低自己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水準。

那些中間國家,如阿富汗等他們是不願把中國這塊王牌丟下的。

總之民族主義者對我是好的,就多做工作。不好的,就要耐心等待。我們搞統一戰線的目的是通過上層支援左派,團結廣大人民。

孤立是光榮的孤立,不怕,是多數。

全世界接受毛澤東思想也要有過程,阿爾巴尼亞學得好。任何地方,只要結合的好,威力無窮。

我們的兩手:

  1. 打,一起來,我們都歡迎。
  2. 準備光榮的孤立、印尼、古斷交,大家要有思想準備。敵人都來,關係都斷,剩我一家,仍

要革命——這16個字就是我的態度。

一定要高舉三個紅旗,不能減低反修水準。我是世界革命動力,對打擊美帝起帶頭作用。

要關心形勢,形勢就是政治。進行形勢教育就是最大的思想上、政治上的備戰。

因此說:66年是美更瘋狂的一年,

66年是中國大勝利的一年。

為大戰,備戰,備荒,為人民而努力。

66年是蘇威信大大下降的一年。

六)學習主席著作六理由

語錄中一段,列入四篇哲學中,P174

七)國內形勢問題

大學毛著

一定要活學活用,用主席思想找規律,一定能勝利。現在正在解決勞動人民掌握知識和哲學,這是空前的,是大變化。所以說人類已進入了歷史的新階段。人不學習就要遲鈍,不學習主席思想不能完成革命任務。

毛澤東思想是當代的馬列主義最高峰。

一些領導學不好,主要是工作與學習安排不好,只抓一頭,擠掉另一頭。被擠的又往往是學習。這些都是輕視學習政治的一種表現,壞的表現。領導不能只搞單項,要多搞幾項,也只有學習,忙,只能擠工作,不能擠學習。

學習主要擠、鑽,狠抓用。

社教。在農村要依靠貧下中農,團結95%農民(包括地富子女)。搞社教是挖封、修的根子,是重新教育人,是反修防修的根本辦法。蘇人民將爆發第二次革命。

社教與備戰。無債,工農業建設好,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鞏固。“藏糧於民”是重要的,有最大的戰略意義。解釋農民要保國保家,也是民強國富,打起來意義不同。

在民族主義國家中,是資產階級當政,我助過現又反對我,我也不吃虧。他們與我本來不是一個階級,只要他反帝,我就支持,對我不好,也是必然的。我們和他們,革命歸革命,外交歸外交,要有兩手準備。

以上就是陳毅的講話精神,反映了當年中共高層對國內外形勢的基本看法。通過層層傳達,把這種看法灌輸到接收資訊和認識水準都有很大局限性的基層幹部,絕大多數人都深信不疑吧。

母親就曾寫過一篇四清日記:“62年以後沒有大的運動,我對過去的大運動未經歷過,也認識不足。這一次得好好抓緊機會,不但在這次運動中要能努力提高自己,有可能對過去的運動也聯繫起來,系統的認識我新中國成立以來歷次運動中反應的階級鬥爭的情況。” “我要非常有意識地看著貧下中農如何改變精神面貌,擺正當家做主的樣子來。”

荒蕪的河灘上有一口青石砌邊的井眼,寥寥幾株小樹,遠山下有幾棟泥土房子和電線桿子。

張佩華四清所去的邢臺太子井村

(在網上能找到的最接近母親當時場景的圖片。《邢臺縣誌》雲:太子井村,“世傳趙襄子為太子時,獵於此,掘井得水。” 趙襄子是晉國正卿趙簡子的太子,封地在邢。太子井村民散居在河灘兩旁,“太子井”就在河灘的一塊平地處,一千多年來一直作為村中的水源。1963年上游發洪水,將水井淤沒。後來又把太子井清理出來,現在仍可見到青石井臺,條石井幫,水面深達十幾米。)

        看了母親的四清記錄,推翻我以前對邢臺“窮山惡水”的印象,比如母親在3月19日參觀的漿水公社永門大隊,有男女勞力200多個,41道溝,15個自然村,13個生產隊,300多畝耕地,可澆地200多畝,能保產的有60多畝。林業產栗子、核桃、柿子、橡子,副業有割荊條,藥材等。80%社員有存款。這裡也曾是抗日根據地,有過抗大分校,群眾覺悟高,1942年就組織起互助組,43年搞合作社,是邢臺第一個高級合作社[1]

又比如母親四清所在的西太子井大隊,位於公社所在地(現在邢臺縣太子井鄉政府所在地),在當時來說物質條件也不錯。去合作社買煤油的時候,母親看到“物品齊全”,藕粉、瓶裝醬油,什麼都有。母親買了一雙布鞋,一個暖水瓶,母親對女同事說:“少跑少買為妙”,看到這裡,我不禁莞爾,果然女性對購物的熱情是不分年代的。

不過,我也記得母親對我們講過那裡有多閉塞,群眾對山外的事知之不多,“有位老人家甚至問:‘日本投降了沒有?’”

[1] 1943年搞合作社:我無法確認是不是母親的手誤,那麼早就組織起互助組和合作社是十分超前的。根據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國經濟政策與實踐》,新中國成立到1952年是“互助組階段。合作社數量很少,1950年只有19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其中初級社18個,高級社1個。1951年底發展到130個,其中初級社129個,高級社1個。互助組實行以工換工、等價交換、集體勞動,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仍歸互助組成員私有,分散經營。”

在四清日記右邊一頁最後一行寫著:夢中見了瓊——那是張佩華曾用名。

中國近現代歷史 六十年代 蘆蕩小舟 第七章 四清運動 2自我改造

2017年是香港“六七 暴動”五十周年,一部頗富爭議的紀錄片 《消失的檔案》在香港和北美巡演,2018年牛津出版社出版程翔著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 — 解讀吳荻舟》一書,此前還有2013年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余汝信著 《香港,1967》一書、2013至2016年光波24的電子雜誌 《向左向右》 。以上電影、書籍和網絡傳媒從我們努力整理的家族史中引用了大量有關香港六七暴動的關鍵文獻。電影和書籍出版後,事件重新受到社會廣泛討論和關注,其中有些議論不免偏頗。吳荻舟家人希望妥善保存原始文件,通過這個網站,原汁原味陸續發表,供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人研究。

蘆蕩小舟

第七章 四清運動

2 自我改造

父親吳荻舟說,他不止一次研讀雙十條[1]等文件,“把社教的基本精神、政策界線、依靠力量、工作專案、方針和方法、步驟等從文件中抽出來,搞了一個簡明的備忘錄,説明自己記性不好的缺點。”(11月5日)

我猜這樣的研讀,也令他看到了兩個文件的矛盾。在這樣的風口浪尖上,他在四清中自我改造的目標和毫無心機的做法,頗令現在的我為當年的他捏一把汗。

他的“自我改造”不只是口頭上說說。

張X[2]出了一個題目讓大家討論:“檢查一下自己思想上有沒有右傾。”

父親寫道:“我檢查了,有。堅持原則不夠,就是右。工作上,遇著不對頭的意見,看不出,或看出了沒有堅決反對。”他說自己有時候覺得同事有些意見不對,但是想想也許是自己不對?就沒有提出來,又有時候覺得別人不對,但是結果人家是對的。(11月8日)

張X要求各人“通過總結談談自己的思想”,“我們來自北京,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正確,就不左不右。”

父親“很感動”:“過去許多事情,都是這樣錯的。而且錯了覺得自己的責任不大,比方電影工作搞左了,統戰工作搞左了,總認為左來自廣東的領導,不好好檢查自己,儘管後來檢討了自己,可是好久才在思想上平復下來,起初總覺得有點委屈。這次學習,我覺得不如人的地方很多,歷史包袱很重,知識份子的不求甚解,誇誇其談。從此,我決心去掉這個危害和妨礙我進步的、改造的障礙。”(11月10日)

這裡的電影工作、統戰工作應該是指在香港的時候。父親的歷史包袱是什麼?因坐牢失去組織聯繫長達18年。這算什麼過錯?他在獨立作戰的情況下成績斐然,但是在特別的時代和環境中這就變成他的思想包袱。我只能從他很偶爾地提及的一些往事揣度和體會他的處境和心境。比如上面11月10日他回顧在香港統戰工作搞左了,他認為左來自廣東的領導,在本連載第六章的《整風記錄》1-3中看到的例子證明他並沒有說錯,但是還要委曲求全;又比如有一次外辦一位同事來和他閒談,講到某位領導人品很壞。父親寫道:“他1959年對香港工作的批評言過其詞了,自抬身價壓害同志,把自己當做政策、方針的貫徹專家,是一點錯也不會有的。”不過父親又寫:“我並不因為這些就否認自己當時左的錯誤。現在這個同志是下去了。”(11月28日)

父親對王光美的印象是“政治敏感很強,善於觀察,對周圍大小問題都很關心和注意,並聯繫到問題上來,聽到謠傳工作隊20天就要離村,她就追查,看到會場上許多人離場小便,她引起疑問,直到弄清是群眾自動放哨,怕有人偷聽,出席會議的人,也逐個問姓名,發覺有不應參加的人參加,也追到‘原來縣委有這個指示’”,父親說自己:“我就是不大關心周圍的事,不夠敏感和警惕。”(11月12日)

工作還沒有真正展開,在培訓階段已呈現亂象。張X找大家談話:“地委會議遇到了困難,出現了頂牛情況。”父親寫:“我認為我們不正面捲進去,還是側面做文章好,張X似也同意,覺得內部矛盾也不是那麼容易解決。革命不容易,自我批評更不容易。”(11月12日)

父親多次寫下自己的缺點和這次改造要注意的各方面問題,公諸於眾,請同事、請地方的年輕借幹監督自己:

“1.堅持原則不夠,鬥爭性差些,為了克服這點,我首先是學透和記著中央的雙十條,弄明確所有政策界限,要踏踏實實地在群眾(中)聽取意見和摸清情形。政治敏感不夠。

2.不夠果斷,不夠勇於負責。

3.民主集中制的領導方法不夠強,不善於走群眾路線,主觀片面。”(11月11日)

他決心:“1平時多在政策方針…多談,取得思想上的一致,爭取共同語言多,認識接近;2多採取民主集中制去解決問題;3遇有分歧,時間上可以壓的壓一下,到群眾中去,或找一些貧下中農來談談他們的意見,然後再說;4最後仍有分歧就按照領導決定,多數投票決定,但我保留意見,但積極去做,失敗了各負主要責任,否則,由於保留而不積極照他們的意見去做,一面把問題向上反應,達到正確的解決。

總之,堅持原則,堅持中央的政策,不降低要求換取與錯誤和平共處。但在態度上、方法上一定要謙虛謹慎,擺道理,擺情況,走群眾路線。在中央的政策上團結。”(11月13日)。

11月17日晚上開會,父親表態:“長期在文化圈裡轉,一套知識份子的、自以為是的主觀主義作風,妨礙著自己接近實際,也影響著自己的進步。但有信心把這次的工作(做好),決心做笨事,首先有信心,做到真正的三同。”

張X給父親提了兩點:“1.知識份子的缺點,加上長期在地下工作,必然養成一種脫離實際的缺點,這次下去,不容你不走群眾路線,既然有一決心,並且看到了自己的缺點,相信是可能很快改變作風的。2.但,也不要求這一次就能全改掉,只要基本上改變面貌,就是這次的好收穫了。”

還有外辦的同事說父親發言多,問他“是否總以為比人強?”“是不是一種自滿?”父親寫道:“她的話中也有一種‘語不驚’的地方,也有牽強附會的地方”,不過,父親說:“這是小事,我也不去辯解了。”(11月17日)

在四清日記右邊一頁最後一行寫著:夢中見了瓊——那是張佩華曾用名。

在四清日記裡,吳荻舟寫著:夢中見了瓊。

(圖一:11月17日的日記,父親夢見了母親。)

“長期在地下工作”,怎麼就“必然養成一種脫離實際的缺點”? “發言多”怎麼就一定是“以為比人強”?就我所見,父親總是強調“調查研究”,“實事求是”,那就不是“脫離實際”;主動、真誠徵求幾乎每個人的意見,那就不是“以為比人強”。父親“決心做笨事”,這的確是我記憶中的他,不投機、不取巧、不抱怨、不斤斤計較。

父親記錄了地委的檢查:“關於頂不住的問題:1本身有右的思想根源。2沒有親自蹲點,沒有真正瞭解階級鬥爭的真情實況,所以在工作中摸到了一點真理,但,不夠鞏固,上面一壓(‘糾偏’一來)就放棄了。3還是只看上級,不看真理,少奇同志說應該瞭解‘官大真理少,還是向真理少的人學呢?還是向真理多的人(貧下中農和農村好幹部)學呢?’這是一語道破目下一些不親自下去蹲點的高級幹部和一些隻向上看不向下看的中級幹部的缺點。4患得患失,察言觀色已成為黨內的惡俗。5集體領導不夠,未在會上辨明是非,少數書記就做了‘上黨[3]錯誤’的決定。”(11月18日)

經過一個月的學習後,從11月22日起,北京來的幹部開始參加地方幹部的學習,名曰“揭蓋子”,也就是揭發批判縣委過去運動上的右傾。父親記載:“從發言中揭出的情況看,問題是嚴重的,許多人的發言接近於控訴,情緒很激動。這僅僅是由於不明階級鬥爭情況嗎?還是其他的問題呢?是什麼性質的錯誤呢?有人說是右傾機會主義的、投降主義的。總之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已決定到生產隊,搞一個生產隊,不負大隊的責任,這樣我可以好好滴捉摸一個工作,把工作做好和改掉我那些缺點。”(11月22日)

“小青年和地方幹部的發言很踴躍,朝氣勃勃,我參加了他們的學習三天,心情很高興,覺得過去機關的學習,大家總是動員、動員,發言還是十分拘謹,怕說錯話,將來挨批評。這是運動過火帶來的後遺症嗎?還是別的原因呢?我回國時間短,體會不到,總覺得黨的組織生活,不是那麼理想,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總打了許多折扣。這三天聽青年們的發言,想到什麼說什麼,沒有一點顧慮,十分可愛。地方幹部呢?他們搞過兩三次社教,失敗了,對右傾的領導有氣,這次反右,發言近於控訴,是有原因的。今天(他們)把桃源[4]的經驗和自己的教訓對照起來談,越說越激動。”“不過我認為,還是要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一下,1這些幹部全盤否定了自己的工作,把自己批評得一無是處,這要引起不好的結果來,2沒有把右傾的根子挖出來,是不夠的,3聽到小站[5]的,又否定了桃源的,這樣就要迷失方向了,一樣是框框,4誰說了算,不交鋒,不澄清對是不對,因此,對青年是不好的。我想找大隊的負責同志談談這個問題。”(11月24日)

一頁吳荻舟四清日記提及劉少奇夫人王光美

吳荻舟在四清日記中提及劉少奇夫人王光美

(圖三:11月25日父親的發言:“有同志說王光美同志敢這樣做,是由於她是劉少奇同志的愛人,有權衝破雙十條中的一條規定,我提出不同意見,認為要堅持徹底革命,看問題對誰有利,如果是對貧下中農、對集體經濟,對革命有利,衝破框框,中央也是支持的。”)

地方上的幹部說北京來的幹部是“中央同志參加運動”,父親對他們說:“我們雖然住在北京,聽多些,可能有些長處,但,脫離實際,因此光是我們是缺一條腿,所以只有北京來的幹部和地方幹部和青年人聯結在一起,到農民群眾中去,結合實際,向貧下中農學習,三方面緊密起來,才能完成黨中央交給我們的任務。”(11月27日)

11月30日父親聽了中央絕密文件:“毛主席說反修是長期的複雜的是完全正確的,某些同志的估計,顯然是樂觀了一些。最初(赫下臺消息傳到的當天)我們是這樣分析的,認為是一個狗咬狗的宮廷政變,換湯不換藥”,“後來聽了X的報告,修正了那樣的看法,現在看來,說完全沒有變固然不對,但,X那樣樂觀,也不對。還只有繼續兩邊擠才能促使新的、好的變化啊!”(11月30日)

我查了1964年歷史大事記,線索是父親提到“赫下臺”,那是10月15日:“蘇聯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被解職,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魯曉夫當選。11月5日至13日周恩來率領中國黨政代表團,到莫斯科參加十月革命47周年紀念活動,在赫魯曉夫下臺、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主動和勃列日涅夫等進行接觸,但蘇聯仍堅持大國沙文主義的立場,聲稱他們的對華政策同赫魯曉夫完全一樣,因而這次接觸沒有解決任何問題。”(新華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人民出版社)

至於父親所說樂觀、X是指什麼?無從查找。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還記載著,1964年12月12日,毛澤東在陳正人關於洛陽拖拉機廠蹲點報告的批示中提出所謂“官僚主義者階級”和“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領導人”的概念,他說:“官僚主義者階級與工人階級和貧下中農是兩個尖銳對立的階級。”“這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領導人,是已經變成或者正在變成吸工人血的資產階級分子,這些人是鬥爭對象,革命對象,社教運動絕對不能依靠他們”。

12月15日至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全國工作會議。會議主要討論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問題。會上,毛澤東批評了關於“運動的性質是四清和四不清的矛盾、黨內外矛盾的交叉、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交叉”等提法,明確“運動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另外,他還批評了北京有兩個“獨立王國”(按:指鄧小平和中央書記處、李富春和國家計劃委員會)。

可以看到父親逐漸瞭解到這次運動的困難,但在當時尚未瞭解最高決策層的分歧到了這麼嚴重的地步吧。

有個溫馨的小插曲:父親在句容期間,幾乎每個月都給家人寫信,每人都有。這天,父親在日記裡說,我給他回信了:“(她)對自己的缺點正視了,而且願意向妹妹學習,‘小的,只要是真理,就是老師’,對!”(11月14日)我有那樣寫嗎?再過40多天我才滿12歲啊?這些年我常常感到自己有些方面越來越像父親,不明白是怎麼來的?現在我知道了,父愛如春雨潤物,他在潛移默化中給予我很多很多。

[1] 雙十條:即《中共中央關於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簡稱《前十條》)和《中共中央關於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的一些具體政策問題》(簡稱《後十條》)。中央黨校林小波的論文《四清運動研究》認為“《前十條》是整個“四清”運動的綱領性文件,對整個運動的進程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前十條》在總的指導思想上存在著“左”的錯誤,但有些觀點和具體規定是正確的。《後十條》則是帶有一定反“左”和防“左”意義的檔”(其實還有《後十條》修訂版)。運動指導思想混亂顯示了黨內的分歧,無可避免造成幹部思想混亂,工作難度。

[2] 張X:父親筆記裡出現過“張政(正)”和“張明”,都是四清時的領導,不能確認這裡是哪一位。根據全部五本筆記看,張政出現比較多,似是直接領導。張明出現比較少,父親日記裡曾提及:“她在外辦是一個組長,在四清是我的領導。”

[3] 上黨:山西省上黨地區(今長治市)。我找不到資料,百科辭典介紹了1945年的“上黨戰役”之後就跳到了今日的“上黨旅遊”,一大段歷史是空白的。

[4] 桃源:指由王光美總結出來的四清經驗。1963年11月至1964年4月,她帶工作隊在河北省撫甯縣盧王莊公社桃園大隊搞四清。中共中央1964年9月11日發出《關於一個大隊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經驗總結》。百度百科有詳細解釋和對王光美的採訪。

[5] 小站:指小站經驗。1964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奪權鬥爭問題的指示》肯定了天津小站地區把三個黨支部打成“反革命集團”,開展奪權鬥爭,“首先解決領導權問題,然後再解決經濟上的‘四不清’問題”的做法,認為“小站地區的敵我矛盾,主要的在形式上是以人民內部矛盾、甚至是以黨內矛盾出現的”,反映了當前階級鬥爭的複雜性和特點。《指示》強調“凡是被敵人操縱或篡奪了領導權的地方,被蛻化變質分子把持了領導權的地方,都必須進行奪權的鬥爭”。此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很多基層開展了“奪權鬥爭”。